劉忠明
在堂會不難看到年青的同工或長執很有理想和熱情,有了一些事工和牧養點子後,便不遺餘力地推行,總希望大家也和他一同分享到這異象。但推展事工時,往往不是完全順利,總有一些阻滯,不是弟兄姊妹反應差,就是過程中得不到預期效果,又可能沒有足夠跟進,跟堂會的其他事工脱節,未能完全發揮作用。
一個常犯的錯誤是推動事工時,焦點全放在事工上,例如關注事工的內容、時間、和推廣方式,較少思想事工對象的特性和現狀,以及希望達到什麼具體的目標。例如在推動弟兄姊妹讀經的習慣,便立即想起可以舉辦兩日一夜的讀經營,因此首先解決的是日期,何時有公假,最好是星期五或星期一,會眾便可不用請假參加。接着便是講員和經卷,找地方和工作人員等。有了這些決定便好像做得七七八八,剩下的只是宣傳報名等工作。
似曾相識?若真的如此,希望你有好的果效。然而大多數的結果可能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在神的保守下才可完成,不算失敗,但也不能算是稱心如意。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溝通的問題,不管在事前規劃或在宣傳時,都假設了會眾聽後必有感動,好的東西一定會受欣賞,不須做太多工作,會眾不來是他們的損失,從不質疑這活動應否舉辦,以及活動怎樣能針對會眾的需要,這便是在決策過程中沒有抓緊問題核心的例子!沒有看清楚活動的目標、環境的限制,和受眾的需要等。
決策過程中,不單要看清楚環境和受眾,也要將問題看得準和看得遠。
要舉辦讀經營,具體目標是什麼?是要有足夠人來參加,大家快樂地享受假期,還是參加者對聖經有多一點認識,又或激發持續讀經的動力?策劃讀經營時,首先要問的是現在的會眾希望得到什麼,不是日期、地方、講員等,而是會眾的心態。若只有一天假期,他們願意把什麼放在首位?在忙碌工作中喘息,享受難得的家庭樂或二人世界,還是處理其他比讀經更有意義的工作!若有目標,則所訂下的目標和會眾心態是否吻合?這便是看得準。其實要推動讀經,可有很多不同方法,不一定要用到營會,要看清現狀環境是否可以配合,訂下可達到的具體目標,然後選擇執行方法才是正確,不能先有糢糊概念,立即訂下方法,並推動執行,這只會浪費資源。
什麼是看得遠?這就是不要看某一次活動是事工的中心,也不是獨立事件。人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,是累積而來。持續讀經的習慣是一步一步的培養出來,況且過去的思維和態度也不一定錯,所以是要先做鬆土的工作,有培植發展的土壤,才能令某種思想行為生根,若價值觀不變,很多事情都不能做,所以應策劃一連串的活動來做一項事工,慢慢去改變。而且在轉變的過程中,持續的鼓勵有助前進,所以在規劃時設下階段性目標,按步就班,用不同的活動和方法來培育,嘗到小成功的滋味,才有動力追求更高的目標。
做決策,不是在辦公室內做的,而是處身人群中,看清現狀和問題,針對實況,一步步地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