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麼是期望管理?就是如何協調領袖與跟隨者之間彼此的期望。難題是,各人有不同的期望,而領袖不一定知道,不一定清楚明白,也不一定能滿足這些期望。
對領袖的期望,不一定會清楚表達。深藏在心,卻以為是合情合理的,不管這位領袖平時有多出色,但與我的期望有落差,便是不合格。於是,批評尖酸了,信任完全失去了,當失望達到谷底之時,跟隨者成了堅定的反對派。
職員甲在非常強調人際關係的部門任職,上司常常強調「兄弟班」,但職員甲卻認為公事公辨,規矩定下來就必需要跟隨,「兄弟班」只是不守規矩的藉口。於是,職員甲的上司,完全達不到他的期望:上下班不守時,隨時與下屬吃下午茶,下屬犯錯沒有責備等。他認為這位上司「無規無矩」,只講感情而不講工作果效,不明白老闆為何重於他。
對上司不滿源於他對上司的期望出現落差,基於這些不滿,上司的一切行為都是壞的,繼而對整間公司失望。起初是沉默,慢慢多起來的便是批評。之後便動輒與上司及同事吵架,最後辭職離開。
當然,這種期望落差並不是職員甲離開的唯一原因,但很可能是問題的根源。我們需要明白一個現實,許多期望是不合理的。
在職場環境,有期望公司如家人相處般溫馨,於是許多叔伯兄弟出現在公司裡。在教會或基督教機構環境,這種期望更普遍。同時,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有不同期望,當有100個人帶著不同期望時,這位領袖的表現一定不合格。不是他的能力出現問題,而是期望落差。
有期望而沒有表達是一回事,表達了明白與否,明白了是否需要回應又是另一回事。因此,期望管理往往被忽略,但卻必需認真執行,以至能達到有效溝通。小型公司、教會都不慣做工作權責書之類的文件,認為太形式,也給人欠缺彈性。但這類清楚表明雙方期望的文件對處理期望是相對地客觀,相對地有效的。默契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,未有「默」契之前,明白清楚的契約便是管理期望的第一要步。
呂慶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