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種壓力的源頭中,以和工作有關的最普遍。一些壓力是和工作本身的危險和時間性有關的,如消防員、急症室醫護人員、記者,現在可能包括快餐店服務員、教師、教牧傳道等,都在高壓之列,工作性質已令人透不過氣來。但很多時候,壓力也來自週邊的環境,如上司、顧客、制度等,特別是關乎個人表現、問責、報酬等問題時,更感壓力,所以怎樣正確地面對工作的壓力亦是重要的。
除了一些降壓技巧外,提升心理質素是重要的。在重要的比賽中,參賽者的心理往往決定了賽果,在職場也是如此,有自信的話,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壓力,在教會內亦沒有例外,教牧同工有足夠自信時,則比較容易提升情緒智商。試想一位新任的傳道人,面對一群看來德高望重的長執和虎視眈眈的會眾時,若沒有一定的自信,必然畏首畏尾,不敢在講台上大膽教導。相反,若有太多自信,則可能自視過高,看不起別人,做成不少衝突。
要自己「看得合乎中道」的話,則要「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」了(羅12:3) 。中道是理智和慎重的意思,而信心則是對神的信心,唯有按着我們對神的信心,我們才可理性地正確看自己,正確地理解自己的恩賜,因而明白在教會內服侍的角色。所以自信是從與神同行的經歷而來,不單是個人的資歷和才能,也不是情緒上的反應。教牧回應召命時,應已知道如何運用恩賜來服侍教會。這種建基於對神的信心的自信,和一般所謂的自信心、自我肯定便不一樣了,並不是倚靠心理培訓和群體活動便能建立,可能多是在祈禱讀經和團契相交中建立起來。
這種自信,雖然和屬靈操練有關係,但也少不了對自己的反省和認識。雖然我們都明白我們在神裏的獨特價值,也知道人人不同,不應作出比較,但卻往往需要別人的肯定。所以自信的提升,是要雙管齊下的,要對自己有足夠認識,也要有空間來互相鼓勵。
要正確認識自己,少不了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,包括性格、學習模式、思維方式和能力上,也要清楚自己的恩賜,坊間已有不同的評估工具,不用多加介紹,但重要的是要接納本相,神所創造的,無不美好,人是有責任去使用恩賜回應召命來榮耀神。個人層面,肯定恩賜之餘,也要有實質操練各種「工作」的行動,如改善教導、主持會議、輔導等技巧等,技巧和效果有提升的時候,自信便增加。
另一方面,同工之間的互相愛護和鼓勵也是重要。約書亞和提摩太都需要摩西和保羅來肯定,才能剛強壯膽,回應召命和負起責任,可見有人在旁輔助和建立是不可忽略。若有師傅和教練(mentor and coach) 這類安排,扮演守望和建立同工的角色,則可幫助同工自信的發展,持有開放的心態,願意接受幫助的胸懷,亦是對領導者的挑戰。
劉忠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