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者往往忽略自己的需要!在領導別人時,常常忘記了自己也要自我管理來保持健康,不單是肉體的健康,情緒健康亦是非常重要。
各種情緒問題中,以緊張和焦慮(stress and anxiety) 最為普遍,這些問題的來源往往是壓力,若控制不好,便會產生抑鬱,較嚴重的,更會導致耗盡(burn-out) ,失去動力,不願事奉,可能連基本生活也有困難。這些事情不單在競爭大的企業內發生,在學校、機構、教會、甚至家庭中都有不少例子。故此,近年有人提倡情緒智商,希望提高各人的抗逆力,減低情緒病的發生。
既然壓力是最主要的來源,我們可以消除壓力嗎?要降壓,我們便要知道壓力是從何而來。一般職場上的壓力是從工作環境和工作本身而來。工作氣氛、上司態度、制度公平性、人際關係、工作對體力、智力和精神的要求等等,都可以是壓力的來源,再加上家庭的負擔和期望、職業的際遇、個人的理想等都有影響。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,壓力是不能消除的!我們可以做的,只是如何管理和看待這些壓力來源,就是要懂得調節情緒。
在教會的處境下,牧者是較為容易在情緒上受傷害,可能事奉工作中較孤獨,付出又多,同時又不能以弱者姿態見人,在沒有機會宣洩情緒時,便容易有焦慮和抑鬱。作為教會的領袖,我們當然要處理組織和制度上引發壓力的地方,不要讓事奉的環境絆倒弟兄,但另一方面,有沒有建立預防的機制,可以偵測出同工的情緒和提供足夠的支援,都是不可缺少的。
當然每人對壓力的回應都不一樣,有些人有較高的抗逆力,這和性格和經驗等不無關係,然而一個人怎樣看壓力亦是重要的。這是認知和價值觀的問題。若看事工的成敗是一己的責任,教會內大家都是聖潔兼公義的,這種理想化了的思維便容易引起情緒的不安。正確地看自己的能力和事奉的要求,是自我管理的第一步。
所以,首先要做的是對自己有多些了解,知道壓力引發點是在哪些地方,盡量糾正認知上的偏差,減少對自己過分的要求。此外,有一些個人可以做的工夫,可培養成為習慣,也應可舒緩壓力,例如正面的思考模式,不從負面角度來看人和事物,安排閒暇活動,經常運動,將日常工作上的張力降低,都有助減少壓力。更改飲食習慣,不讓自己太匆忙,也是可以緩和緊張的生活和工作狀態,亦有助靈命培育。
此外,面對壓力緊張時的一些具體鬆弛技巧,也有幫助,例如深呼吸,離開現場(若可能) ,輕輕的閉目思想神的話語和默禱等,都是有用的技巧。
當然,不要單獨面對壓力,建立支援網絡是積極的做法,而且有更好的效果。
劉忠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