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文談到的自我估價,是我對英文“Self-esteem”一詞的翻譯,這涉及一個領袖的心靈健康,他是否能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(腓2),不亢不卑,不自高不自卑。
有一個頗能幹的牧者,自信心非常足夠,但可惜他似要覺得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比別人優越才感滿足。我欣賞他追求卓越的心態,因為這叫他做了許多好事與取得成就,但可惜這也令他很難與人衷誠合作,因為他總要將他人所做的貶低,似乎這樣他才感到自信,感到自己所做的有價值。我們是否總要覺得自己要比別人好,否則就不感到安全呢?聖經教導我們要謙卑(不是自卑),看別人比自己強,曉得去欣賞別人,正視自己與他人的強項與弱項(腓2,看得合乎中道)。我們可以有這樣健康的自我估價嗎?人難道總是要自高自負,心理上才可以生存嗎(psychological survival)?
我認識一位正攻讀教牧學博士學位的牧者,當然他也是一個頗能幹的人,所以才有信心與能力去讀這較高的學位。一次我問他讀得如何?他回答說,上課內容大多已經學過。那課程是與輔導有關的,我較難想像他全都學過,因為輔導學極之廣博,西方有說,一百個輔導員就有一百個輔導模式或方式,而在華人的教育模式上仍處於雛型階段,理論的建立仍很缺乏。他的話似乎是反映他內心與態度上的障礙,做成他學習上的困難。
這讓我想起盧雲神父在“Reaching out”一書中的故事。一位年輕人問學於一位大師,大師在會見他時一言不發,只是斟茶到杯中,杯滿了他仍然在斟,以致茶流到枱上再流到地上。年輕人初時不領會,緊張的對大師說水滿了,大師當然知道,但仍一言不發若無其事的繼續倒茶。年輕人忽然頓悟大師的意思—— 一個裝得滿滿的杯又怎能容下更多呢!
自負的自我估價成了學習的障礙。有批判的思維,能見到短漏是好的,但若然因此而自滿(裝得滿滿的),就容不下進步與學習了。謙卑不是自卑,健康的不安全與不足感,是上主給我們的祝福。八福中我主說:虛心、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。願我們得福!共勉。
林榮樹